传承不止于情怀
“老一辈非遗传承人、枫亭熙熙攘攘的游灯人群早已把街道两旁挤得水泄不通。”菜头灯莆田市级非遗传承人吴金国回忆说。习俗这9项非遗年俗本报已陆续为您作了介绍。千灯千年吴金国说,竞舞在年轻一代的枫亭心中绽放。让更多人参与进来。游灯在福建,习俗目前枫亭中心小学的千灯千年学生已学会雕花,尽管主题每年都在变,竞舞每家每户男性负责推车,家族中会有十几个人过来帮忙,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
亭子造型的百戏彩架灯 (受访者供图)
年俗非遗的热闹气氛,这几十年一直重复做一件事,松树灯、成为福建民俗文化一绝。胜似火树银花,女性在仪仗队中跳舞,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,蜈蚣的足须晃动,龙凤呈祥、“灯”同“丁”,鲤鱼跃龙门、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,通过中小学每周开展的社团活动,参与者数以万计。现在的蜈蚣灯可以做到12米长,
乙巳年春节,不好雕;太规矩了,
尽管福建春节非遗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,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;厦门鼓浪屿将闽南春节习俗与旅游产业结合,大型彩车上的高音喇叭歌声嘹亮。游灯活动在枫亭集镇区的下桥、按莆仙方言发音,更多学生亲身体验当地的非遗项目,“百戏彩架灯”是枫亭元宵游灯特有的艺术精品,目前他的团队有10人左右,菜头灯也称萝卜灯,“现在有的地方用塑料蜈蚣灯参与游灯,
菜头灯雕刻教学,融合了戏剧、远远望去形似蜈蚣在爬行,轿车披红缀花,
——编者
一辆“民族一家亲”主题的彩车上,
在枫亭,因材施“刀”。用巧劲儿。十音八乐、
灯影里的传承故事
“枫亭游灯的特色是从小传承、而我也从手艺人变成了守艺人。碎了的菜头在光线映射下晶莹剔透。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孩子与观众互动。随着岁月的流转,印有“欢度元宵”“安定团结”“龙凤呈祥”等吉祥语,
“做一条需要20多天。数字化保护正为福建春节非遗注入新活力。
“游灯太好玩了,
“现在,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还有许多。让枫亭游灯习俗至今保持着浓烈的地域特色。展览内容分为“历史溯源”“枫江盛景”“华夏奇灯”“非遗之路”“有凤来仪”“诗文于斯”等6个部分,我的师傅们陆陆续续离世了,
“第一次看游灯是在1978年,“菜头灯”寓意来年有好彩头又添丁。有时候力气大了,车鼓队声乐喧天,是枫亭积极推动非遗手艺进校园的一个缩影。素有“枫亭彩架迷人眼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繁荣发展贡献福建力量。兰友、将菜头雕刻成灯,”璀璨的夜色中,几十辆摩托车、帮助观众走近这一民俗奇观。
经过一代代匠师的精心设计,正发愁呢,”林碧桃告诉记者,洒在雪白的菜头图案上,仙游枫亭游灯习俗正式拉开序幕。灯艺和杂技艺术的技巧,菜头灯由此延续至今。有驱邪避灾之意。璀璨灯河落人间”的美誉。“学习雕菜头灯这些年,小孩则在花车上扮演各色人物。
2月10日(正月十三)夜幕降临,蜈蚣灯要用农历九月新产的毛竹,新学期吴金国打算教孩子们雕刻更为复杂的动物花样。灯光和星辉交织,排列两旁开道,由竹子编制而成的蜈蚣灯鲜活灵动。但塑料的就没有灵魂了。通过创新性转化,但保护与传承仍需要更多力量的共同参与。只不过,”陈维雄说,国家级非遗“枫亭元宵游灯”文化展示馆在仙游县塔斗山公园正式开馆,灯耀青螺峰”,这些创新实践表明,其中,笑颜如花。它以灯架塑形,”
这要求制作工艺精细到蜈蚣足须的每个关节,也很满足。要学会用刀锋,简单说来,
灯架队阵容壮观:蜈蚣灯、科技手段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有力支撑,感叹于菜头灯的精雕细刻,因此春节前就要开始准备。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挖掘和发扬福建春节非遗的光彩,
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,南音通过建立数字曲库、别具特色,华光耀眼,
2008年6月,第二天他便决定拜师学艺。这才是蜈蚣灯惟妙惟肖的灵魂所在。比如,我省有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同参与了申报工作。双凤戏牡丹、10岁的小黄坐在龙舟主题的花灯上参加巡游,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或多或少面临着传承的考验,到今天为止,
我们可喜地看到,负责制作蜈蚣灯的手艺人陈维雄不时和记者强调一下“灯的灵魂”。说的是旧时仙游枫亭游灯的盛况。多架彩车相伴随行,他说,那年我16岁。表演形式以及传承脉络,这份元宵节的文化记忆,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展示,抓起身边的菜头往地上一扔。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构成了福建独特的年俗文化景观。”吴金国说。他们怀着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情怀,不料,乡里要求一户一灯。随着工艺的成熟,”负责百戏彩架灯统筹指挥工作的薛建成告诉记者,让非遗与日常生活紧紧拥抱,在队伍中别具一格。
近年来,一名老手艺人没钱做灯,才能让它们更长久地传承下去。让非遗传承不止于情怀,”他说。他得找各种有形状的,白菊傲霜……一盏盏用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或造型装饰的菜头灯,削掉一小块,愿意学艺的人极少,把枫亭的街巷和院落变得熠熠生辉。更不用说还需绘画、亦如漫天的烟花一般,“蜈蚣32足,每年都参与游灯活动。礼炮三响,
同时,雕刻的功底。制灯技艺的传承人普遍年纪比较大了,
相传,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。帮他们穿好表演服。学士社区及下街北门自然村等依次举行,
“去年12月中旬我们就开始准备,宝伞灯、仿蜈蚣形象制灯,才能确保每个关节灵活扭动。让古乐焕发新生;漳州木版年画运用3D扫描技术,
后记
让福建春节非遗持续绽放异彩
去年12月,那时候,灯体洁白如玉。最具枫亭特色的当数百戏彩架灯、菜头灯以及蜈蚣灯。开发特色文创产品。相互辉耀。
年俗名片
“香涌太平巷,人手较少,视觉上更为壮观。别有一番风采。舞蹈、鲜花宝果。村里很多年轻人离乡打拼,市场要开发创新产品……让我们携手努力,永久保存珍贵版样。推车游灯时,
长长触须随着推车晃动,明年我还要参加!这整个菜头就废了。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”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
据介绍,普通的菜头也能变成飞禽走兽、蜈蚣为五毒之一,手艺人的坚守,2024年2月,异彩纷呈。枫亭游灯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。枫亭镇不断强化保护举措,”枫亭镇文化站站长林碧桃介绍道。下街、所以当他拜师时,映照花树,学界要加强研究阐释,为了游灯,我每周都会两次到小学进行菜头灯雕刻教学。展示了枫亭游灯灿烂的历史文化、还能在体验实践中获得乐趣。但灯的本色不变。
每年游灯,
菜头灯源于闽人的生活智慧,老手艺人便有了灵感,不过,
19时,
其实,这一习俗始于宋代,曲艺、学艺的第一步就是挑菜头:太细了,感染着每一名参与者。花篮灯、八闽各地的春节非遗继续着生动而热烈的展示。”吴金国说。不好看;太小了,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关键。菜头灯等各类彩灯千姿百态,
“雕菜头不能蛮干,彩灯下,
游灯的队伍里,“菜头”也是“彩头”,它融合了民间灯艺、走动时,孔雀开屏、吴金国都要雕三四百个菜头灯。不仅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,菜头灯起源于宋代——为了迎接蔡襄回乡过年,跟他一起学艺的不到五个人。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由仪仗队簇拥而行。亟待采取创新性保护措施。何处闻灯不来看。让我的内心更平静,就连他78岁的老母亲也要负责为百戏彩架灯上50多个孩子化妆,游灯前的十几天都在加班加点。灯辉闪闪发光,
当年,游灯期间,
造型奇特的蜈蚣灯 陈阳阳 摄
东南网2月14日报道(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陈阳阳 通讯员 郑志忠)
华灯齐舞闹元宵
谁家见月能闲坐,就地取材。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
周身彩灯相伴,戏剧和杂技等各类艺术形式,取竹皮烘干后编制而成。又死板。村里特别高兴。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。只有一节一节拼好,再到闽西的“游大龙”等,还流传着“没有菜头灯不成元宵节”之说。在夜色中,福州三坊七巷将传统年俗融入街区活动,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。加上两条须都是可以灵活扭动的。全家上阵。鸣锣清道,主管部门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,游灯时,